白露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,秋季的第三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9月7-9日交节,此时太阳达黄经165°。白露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,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。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对“白露”的诠释——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”。
民间谚语云: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,白露时节天气逐渐转凉,此时昼夜温差较大,养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:
日常起居
《黄帝内经》中有曰:“秋三月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逆之则伤肺。”秋风见来,天气明朗。此时人们应当“早卧早起”,“与鸡俱兴”。
中医有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的说法,也就是说进入白露节气,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。白露之后昼夜温差较大,容易感冒。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,天气变化容易诱发疾病、加重病情。因此,在日常起居中慢性病患者要更加注意防寒保暖,防止外邪入侵。尤其对于慢性胃肠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,寒凉也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,更需要避免寒邪侵扰。这也就是《内经》中说的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”。
滋阴润燥,防治秋燥
进入白露,人们出现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眼干、皮肤干燥等症状,这是典型的“秋燥”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有云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秋季主燥,燥盛则干。人与天地相应,时令果蔬可以缓解干燥,比如:雪梨、甘蔗、柿子、桃子、马蹄、莲藕、玉米、南瓜、冬瓜、胡萝卜、白萝卜、黄瓜、长豆角、扁豆角、大白菜、小白菜等。
饮食有节,调畅情志
《黄帝内经》强调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”。“贴秋膘”要适当,其实在白露时令,仍有湿气,此时若一味进补,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,反而会致脾胃内虚,免疫力下降。这时适合吃一些热粥,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、补中气的功能。可以通过喝汤、吃粥的方式来滋补润燥,健运脾胃。
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。”即秋季要保持心情恬淡平和。由于慢性胃肠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是长期慢性病,患病后多少会有心理影响。白露之后秋意渐浓,在情志行为上,由于肺主金,在志为悲,肺金之气在秋天主令,易为秋悲所伤。所以秋后要重视精神卫生,进行精神调养,保持内心状态平和。
运动锻炼
正是“秋日胜春朝”的时节,更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,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好机会。登山、慢跑、散步、打羽毛球……都是不错的选择,特别是在公园、树林等空气质量较好的地方锻炼,不仅可以欣赏美景,也有助于增强抗燥能力,适应秋凉的天气。也可以选择我国传统的强身健体操,如邓铁涛教授创制的邓氏八段锦、太极拳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