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儿科常见药误上网络“慎用名单”
药学专家:该用药时,听医生的,家长不要自当医生
小儿氨酚黄那敏、小儿氨酚烷胺颗粒、美敏伪麻溶液……这些儿科常见药,家有宝宝的市民都不陌生。然而最近,它们都上了网络“慎用名单”:如果医生给你的孩子开这些药,“请主动说不”。
事实真是这样吗?
常见儿童用药上了“慎用名单”
这篇在网上热传的文章举例说,5岁儿童因为普通发烧,用药不当导致耳聋,而像这样因用药不当导致听力受损的儿童,在中国每年约有30000名。所以,家长们应该关注“儿童用药慎用名单”,拒绝医生开名单上的药物。
网络文章提供的“慎用名单”药物包括小儿氨酚黄那敏、伪麻美芬滴剂、美敏伪麻溶液、小儿氨酚烷胺颗粒等感冒药;强力枇杷露、复方甘草片、伤风止咳糖浆等止咳药;安乃近、安痛定、赖氨匹林等退烧药;柴胡注射液、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;异丙嗪、氯苯那敏、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;雷尼替丁、比沙可啶、奥美拉唑等消化系统药物;以及庆大霉素和头孢等抗生素。
“看到里面好几个熟悉的药品名字,我吓出了一身冷汗,我家娃小时候都吃过。”市民李女士说,孩子上幼儿园时经常感冒、咳嗽,吃过不少药,现在想来很后怕。
“慎用名单”并非全不能用
对此,武汉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徐华说,“是药三分毒”,名单上列出的用药隐患,有一定道理,但不可一概而论。这些药物中,有些有用药年龄限制,有些存在用药禁忌,还有些副作用较大,家长大可不必惊慌。
首先,目录中的部分药物,因为毒性较大早已经退市,基本上已经不在医院的用药目录里面了。比如,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庆大霉素,属于耳毒性药物之一,静脉滴注时可对内耳产生毒副作用,中毒症状包括眩晕、平衡失调和耳鸣、耳聋等,医院使用非常严谨,家长大可不必担忧。
其次,有些药物要慎用,但并非不能用,不存在“医生开药,家长要说不”。比如孩子遇到严重的细菌感染,需要用抗生素进行治疗,医生开了头孢,家长就应遵医嘱给孩子用药,以免延误病情。
“名单里有些药物,医院也在用,但医生用药时会权衡利弊,该用药时就得用。”徐华说,某些药物虽然属于儿科禁药,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,必须得用这种药物,医生也会破格使用,但会在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孩子的血药浓度和用药反应,确保安全。目前,国家对儿童用药很重视,不断在修订药物说明书、规范用药制度,尤其是在一些大型三甲医院儿科和儿童专科医院,用药是可以信任的。
家长用药当心踩到误区
徐华专门指出,“慎用名单”上还有不少药物属于家长爱用、医生不推荐的。因此,“慎用名单”与其说是限制医生开药,不如说是指导家长用药。
比如,名单上认为一些止咳药含有可待因成分,长期服用可引起依赖性或成瘾性,因此不宜长期使用。从医生角度看,孩子咳嗽是正常生理反应,对于幼儿来说,通过排痰可保持呼吸道自洁和通畅,因此一般不推荐使用此类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。但家长却认为吃止咳药后孩子不咳了,代表病好了。这是误区。
再比如,名单上提到很多常见感冒药,属于家长容易误用的。如“小儿氨酚黄那敏”,认为其中含有退热成分“对乙酰氨基酚”,与退烧药同吃很容易用药过量,造成肝损伤。对药师来说,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不可重复使用,这是常识;但在医院里,常遇到家长自己给孩子买药吃,只注意功效、不注意成分,结果就吃重复了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慎用名单”能为家长提供用药科普,提醒他们重视用药安全。
“最重要的是,不推荐家长自行给孩子买药吃。”徐华说,如果孩子只是普通感冒发热,症状轻微、体温不超过38.5℃,可以在家用物理方法降温,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即可。而症状严重、体温超过38.5℃,建议家长及时就医,而非自己在家买药吃。 |
|
|
|
上一篇:母乳喂养有助降低哮喘高风险儿童患病率 |
下一篇:失眠、精神不好 开学前注意孩子“假期综合征” |
|